1. 主页 > 网络警察

【反诈宣传】诈骗有套路,防范有方法!

遭遇电信网络诈骗之后


很多人不解:


为什么诈骗分子会找上自己?


其实,无论是何种骗术


无论花样如何翻新


骗子都是利用


人性的弱点 + 认知的缺陷


具体来说,不法分子主要利用人性中的贪婪和恐惧两大弱点。大部分诈骗案件是骗子利用人们的贪念而实施成功的。这种贪念主要体现在物质、色情、感情等方面。


利用人们


对物质利益的渴望


以及贪小便宜的心理


在校园贷诈骗中,学生往往抱着攀比的心理过度消费,从而不慎掉入高利贷陷阱。


网络刷单诈骗则是典型的虚假宣传、施以小利诱骗上钩的例子,宣传中常有“不限时间,不限地点,轻松赚钱”“足不出户,日进斗金”“动动手指,人生躺赢”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奔小康或变成富翁的神话,引诱人们浮想联翩。之后,骗子让上钩者先刷几单尝点甜头,骗取其信任后实施诈骗。


网络投资诈骗,同样是通过虚构“高大上"的投资理念。骗子一般会承诺超出合理范围的收益,实际上是庞氏骗局。待收集到一定资产之后,诈骗分子就会跑路;也可能是虚假投资平台,利用人们对贵金属、石油、虚拟币等领域的不熟悉,通过后台控制指数升降,致使投资人血本无归。


利用人们


好色的心理实施诈骗


如酒托诈骗、招嫖诈骗、“重金求子”“仙人跳”等,受害者大部分是男性,也有少数女性被骗的情况。这种情况下,很多被骗的受害者由于难以启齿而放弃报案,导致诈骗分子更加有恃无恐。


利用人们对


亲情、友情、爱情的重视


骗子利用人们对国家机关单位、国有企事业单位的信任设计骗局,从而实施诈骗。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。比如,有“诈骗之王”之称的虚假投资理财诈骗,不法分子通过婚恋、社交等平台寻找潜在受害者,通过聊天发展感情以取得信任,当受害者对这份感情深信不疑,满脑子都是“他/她爱我,我们将有美好未来”的时候,将其引入虚假投资、赌博等平台,以达到骗取钱财的目的。


再如,冒充医保、社保机构的工作人员,谎称受害者医保、社保账户“被停用,需更新升级”等。出于日常生活中对机关单位的无条件信任,很多受害者会毫不怀疑地点击“钓鱼”链接并输入个人信息、银行卡卡号和密码、手机验证码,完成所谓的“核验”,实际上填完相关信息后,受害者银行账户内的钱款已经不翼而飞。


通过令人恐惧的虚假信息


引起人们的


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


当受害者处于紧张、恐惧的应激状态时,理智会退位甚至消失,注意力会集中在骗子提供的信息上,思绪被严重干扰,最终为了规避“风险”而产生决策偏差。


比如冒充公检法诈骗已经发展了20余年却经久不衰。不法分子通过打一个电话自称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,报出受害者的个人信息,出示伪造的工作证件和逮捕令等文书,让受害者心生恐惧,进而对其进行远程操控。再如,声称能消除不良征信记录、消除酒驾醉驾档案等骗术,就是利用人们对这些污点的顾虑、对未来的恐惧,引诱其上钩。


无论是利用人们的贪念还是恐惧,诈骗分子都会在前期通过一定方式取得受害者的信任,待其消除警惕的时候便开始下手。


人们的心理弱点如此之多


骗子的诈骗手法如此之强


怎么才能避免上当呢?


除了尽量克服心理弱点


人性弱点之外


根本解决之道在于


打破认知局限


提升识诈防骗能力


01


牢记“三不一多”原则


诈骗分子虽然作案手段变化多端,但都是利用被害人趋利避害的心理,在大家轻信麻痹之际实施犯罪。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,只要牢记“三不一多”的原则,就能有效避免绝大多数骗局,牢牢守住自己的钱袋子。



02


充分运用“反诈利器”


随着信息诈骗手段越来越精准,在电信网络诈骗面前,没有所谓免疫人群。我们要充分运用“国家反诈中心”App、96110预警劝阻专线、12381涉诈预警劝阻短信系统、全国移动电话卡“一证通查”、云闪付APP“一键查卡”、反诈名片、全国互联网账号“一证通查2.0”等七大反诈利器,构筑起防诈反诈的“防火墙”。


03


关注官方反诈宣传平台


电信网络诈骗的手段在不断升级,我们的防范意识也需要与时俱进,要持续关注“国家反诈中心”官方政务号和公安政务新媒体,及时获取最权威的反诈知识,掌握防范技巧。



本文由某某资讯网发布,不代表某某资讯网立场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://96110.bj.cn/index.php/fenxiang/477.html

联系我们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微信号:weixin888

工作日: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